我本宝应僧,一念堕儒冠。多生经行地,树老井未眢。
一穷缚两脚,寸步百里难。空馀中夜梦,浩荡青林端。
故人今何如?念子独轻安。孤云望不及,冥鸿杳难攀。
前时得君诗,失喜忘朝餐。想君亦念我,登楼望青山。
山中多诗人,杖屦时往还。但苦诗作祟,况味同酸寒。
清凉诗最圆,往往似方干。半年卧床席,疟我疥亦顽。
济甫诗最苦,寸晷不识閒。倾身营一饱,船上八节滩。
安行诗最工,六马鸣和鸾。郁郁饥寒忧,惨惨日在颜。
老秦诗最和,平易出深艰。脱身豺虎丛,白发罹茕鳏。
张侯诗最豪,惊风卷狂澜。窍繁天和泄,外腴中已乾。
城中崔夫子,老笔郁盘盘。家无儋石储,气压风骚坛。
我诗有凡骨,欲换无金丹。呻吟二十年,似欲见一斑。
大笑揶揄生,已复不相宽。爱君梅花篇,入手如弹丸。
爱君山堂句,深静如幽兰。诗僧第一代,无愧百年间。
思君复思君,恨不生羽翰。何时溪上石,清坐两蒲团。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