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声声慢·秋声

蒋捷 蒋捷〔宋代〕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注释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豆雨:即豆花雨。
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
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即画角。
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
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参考资料:

1、马东瑶编著.古典诗词鉴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2:第304页
2、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335页

赏析

  在词中,词人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参考资料:

1、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944页

创作背景

  在深秋时节,词人凭窗聆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声,不禁引起心中阵阵凄凉,于是写下这首词。

参考资料:

1、上疆村民编选;崇贤书院释译.图解宋词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305-306页
蒋捷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猜您喜欢
赏析

蝶恋花·老去怕寻年少伴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老去怕寻年少伴。画栋珠帘,风月无人管。公子看花朱碧乱。新词搅断香思怨。凉夜愁肠千百转。一雁西风,锦字何时遣。毕竟啼乌才思短。唤回晓梦天涯远。
赏析

【南吕】一枝花 安庆湖雪夜

沙正卿沙正卿 〔唐代〕

荒陂寒雁鸣,远树昏鸦噪。断云淮甸阔,残照楚山高。古岸萧萧,败苇折芦
罩,穿林荒径小。水村寒犬吠柴荆,梅岭冻猿啼树杪。
  【梁州】野烟暗迷合渡口,渔灯明照破江皋。溪边望罢归村路。野塘萧索,
暮景寂寥。半间草厦,一榻橛床。冷清清伴我萧条,到黄昏恶限才交。ゐ惶运环
海般相连,烦恼乡石城般围绕,离愁阵铁壁般坚牢。怎生,得逃?百千般无计把
凄凉傲,愁恰去闷来到。愁和闷共凄凉厮缠缴,不离我周遭。
  【三煞】安排下孤闷供诗料,收拾聚闲愁注酒瓢,假开怀直饮得醉。独
拥衾,都忘尽伤心怀抱,才睡美又还闹,篱畔筛风竹韵敲,惊梦无聊。
  【二煞】破窗鸣雨霰风犹恶,漏屋垂冰蚕冻未消,梦回酒醒越难熬。万籁皆
鸣,更一点残灯斜照。供愁恨献烦恼,破思虑忧愁厮定害,暗消了年少。
  【尾】黄昏时春色生容貌,清镜晓秋霜点鬓毛。愁虽是多,恨也不少。衰了
潘容,瘦了沈腰。镜里端详,心下暗约。端详罢怎不教我心焦,则一夜剩添十岁
老。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王炎 〔宋代〕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赏析 注释 译文

念奴娇·天丁震怒

完颜亮完颜亮 〔金朝〕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赏析 注释 译文

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完颜璹完颜璹 〔宋代〕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赏析 注释 译文

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赏析 注释 译文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
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赏析

点绛唇(咏春十首)

张抡张抡 〔宋代〕

何处春来,惠风初自东郊至。柳条花蕊。迤逦争明媚。
造化难穷,谁晓幽微理。都来是。自然天地。一点冲和气。
赏析

满庭芳

石孝友石孝友 〔宋代〕

瘦颊凝酥,残妆弄酒,相逢一笑东风。并肩携手,羞落可怜红。疑是回心院里,埋醉首、吐作芳丛。无端处,雄蜂雌蝶,相美两情通。
一从。攀折后,汉皋佩失,铜雀春空。想桃叶桃根,此恨能同。多谢金銮旧客,收拾在、芸阁签中。还知否,窃香传粉,输与蠹书虫。
赏析

鹊桥仙(春院)

毛滂毛滂 〔宋代〕

红摧绿挫,莺愁蝶怨,满院落花风紧。醉乡好梦恰瞢腾,又冷落、一成吹醒。
柔红不耐,暗香犹好,觑著翻成不忍。春心减尽眼长闲,更肯被、游丝牵引。
© 2023 好组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