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苏辙〔宋代〕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分别一次要多久呢?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无奈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七度:七次。
今夕:今天。
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古汴(biàn):古汴河。
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鼓吹:鼓吹乐。
鸿雁:俗称大雁。
汀(tīng)州:水中小洲。
翠羽帔(pèi),紫绮(qǐ)裘(qiú):指豪华衣饰。
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曾不:不曾。
清尊:酒器。
水驿:水路驿站。
依旧:照旧。
但恐:但害怕。
王粲(càn):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
相对:相望。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参考资料:

1、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325

赏析

  欣赏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苏轼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这首主要写了作者与其胞兄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

  “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非常好。

  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参考资料:

1、王步高. 唐宋词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1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沉醉东风·有所感

周德清周德清 〔元代〕

羊续高高挂起,冯苦苦伤悲。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
赏析

【双调】拨不断_第一楼小集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第一楼小集

立金梯,却瑶杯,两行红袖君休醉。万里黄沙客未归,一天白月秋无际,有书难寄。

琵琶姬王氏

坐离筵,促哀弦,红妆新画昭君面。玉手轻弹秋水篇,青衫老泪湓江怨,几时重见。

客怀

抖征衫,望江南,晓奁开月衰容鉴。恨墨拈元远信缄,冻河胶雪扁舟缆,利名全淡。

会稽道中

墓田鸦,故宫花,愁烟恨水丹青画。峻宇雕墙宰相家,夕阳芳草渔樵话,百年之下。

赏析

【双调】折桂令_钱塘即事倚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钱塘即事

倚苍云拱北城高,地胜东吴,树老南朝。翠袖联歌,金鞭争道,画航平桥。楼上楼直浸九霄,人拥人民似元宵。灯火笙箫,春月游湖,秋卜见潮。

紫微楼上右平章索赋

镇钱塘太乙勾陈,玉柱擎天,绣衮生春。潮点鹅毛,山盘凤尾,瓦甃鱼鳞。近北斗三天紫宸,拂危栏两袖白云。可摘星辰,谁信蟾宫,着我闲身。

徽州路指楼落成

小阑干高倚长空,壮观山城,仿佛天宫。赑遍画鼍,嘶残玉凤,漏尽铜龙。催古寺一百八晓钟,动晨光三十六晴峰。雄视江东.万井春风,太守神功。

湖上雪晴鲁至遭席间赋

想当年雁塔题名,衣锦归来,揽辔澄清。试坐渔矶,相亲蚁绿,不负鸥盟。青山老西施暮景,碧天高东鲁文星。陶写襟灵,玉手琵琶,军伯娉婷。

赠胡有善

掌梨园乐府须知,富有牙签,名动金闺。一代风流,九州人物,万斛珠矶。解流水高山子期,制暗香疏影姜夔。胸次清奇,笑毁黄钟,识透玄机。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仙子·搅柔肠离恨病相兼

乔吉乔吉 〔元代〕

搅柔肠离恨病相兼,重聚首佳期卦怎占?豫章城开了座相思店。闷勾肆儿逐日添,愁行货顿塌在眉尖。税钱比茶船上欠,斤两去等秤上掂,吃紧的历册般拘钤。
赏析 注释 译文

梦江南·兰烬落

皇甫松皇甫松 〔唐代〕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李好古李好古 〔宋代〕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赏析 注释 译文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欧阳修 〔宋代〕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赏析

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赏析 注释 译文

阮郎归·初夏

苏轼苏轼 〔宋代〕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水沈 一作 水沉)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赏析

早梅芳

陈允平陈允平 〔宋代〕

凤钗横,鸾带绕。独步鸳鸯沼。阑干斜倚,自打精神对花笑。贴衣琼佩冷,衫袜金莲小。卷香茵缥缈,舞袖称纤妙。
梦初成,欢未了。明日青门道。离云别雨,脉脉舞情画堂晓。柳边骄马去,翠阁空凝眺。渐春风、绿愁江上草。
© 2023 好组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