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待我仔细品评你的诗作:它们像雄伟浩荡的钧天广乐的遗音,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成池》之乐的逸响。有如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但见满眼雪积冰封,使人乍见之下。不禁毛发森然。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遭际都往往坎坷不幸。因此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或者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
你家祖籍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经回不去了。你瞧瞧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之惨然变色。再登高遥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葬,已经朽烂不存了。可恨把持朝政的那些当代王衍们。他们一味清谈,确实“清”到了家!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请记住吧,我们的南方和北方。至今还是分裂的!

注释
杜叔高:名斿,金华籣谿人。兄旟,字伯高;旃,字仲高,弟旞,字季高;旝,字幼高。五人俱博学工文,人称金华五高。端平初,以布衣与稼轩壻范黄中(炎)及刘后村等八人同时受召。《中兴馆阁续录·祕阁校勘门》:“绍定以后二人:杜斿字叔高,婺州人。六年十一月以布衣特补迪功郎,差充。端平元年七月与在外合入差遣。”陈亮《龙川文集》卷十九《复杜仲高书》:“伯高之赋,如奔风逸足,而鸣以和鸾。叔高之诗,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而左右发春妍以辉映于其间,匪独一门之盛,可谓一时之豪。”叶适《水心文集》卷七《赠杜幼高》诗:“杜子五兄弟,词林俱上头。规模古乐府,接续后《春秋》。奇崛令谁赏,羁栖浪自愁。故园如镜水,日日抱村流。”
恍(huǎng):仿佛。
钧(jūn)天:广阔的天空。
洞庭胶葛:《庄子·天运》篇:“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胶葛:指意境高远。司马相如《上林赋》:“张乐乎胶葛之㝢。”
阴崖:朝北的山崖。
层冰积雪:《楚辞·九歌·湘君》:“桂櫂兮籣枻,斲曾冰兮积雪。”
自昔句:苏轼《薄命佳人》诗:“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佳人:指杜叔高。
金屋:《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去天句:《辛氏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杜甫《赠韦七赞善》诗:“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
乘空:飞上天空。
衣冠:指士大夫。
叹夷甫句:《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既有盛才关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众共推衍为元帅,……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听铮铮句:《芸窗私志》:“元帝时临池观竹,竹既枯,后每思其响,夜不能寝,帝为作薄玉龙数十枚,以缕线悬于檐外,夜中因风相击,听之与竹无异。民间效之,不敢用龙,以什骏代,今之铁马,是其遗制。”檐间铁:屋檐下挂着的铁制风铃,称为”铁马”或“檐马”。

参考资料:

1、刑志华,沈睿著,辛弃疾的那些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第9页
2、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8-249
3、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02页

赏析

  上片开端五句,评价友人之诗,言其音韵和谐美妙,意境清峻。“佳人”以下,赞美其高洁的品德,以及壮志难酬的痛苦。下片希望友人着眼大局,挺身报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夜半”二句,遥想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之情景,回到现实却又是无比的痛苦。结句点明恨如潮水,正是由于国土分裂,简短有力,精悍异常。

  上片首句至“毛发”数句评价叔高的诗作。词人评点得很细致,语言优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极富诗情画意。接下至“调瑟”数句哀叹叔高的萧索境况。以古今美女多遭遗弃隐喻才士常被埋没;“金屋冷,夜调瑟”则借汉武帝皇后阿娇失宠,进一步说明被遗弃的痛苦。运用比兴手法,以虚写实,其艺术效果反而更好。

  下片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长安杜家曾是大族,门望尊崇,但叔高一家与之有别,朝中众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虽然叔高五兄弟都有才能,却因不会钻营而不能有所作为。接下来作者又对祖国分裂产生悲叹:曾经衣冠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统治者大兴清谈之风,借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懦弱。但词人的爱国热情依旧高涨:“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此时词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大年代,但这毕竟只是幻觉,取而代之的是无以复加的痛苦。末句“南共北,正分裂”便是造成作者如此痛苦的根源。

  全词词人擅用比兴,设喻新异,想像独到,词中称赏的诗境之美,高冷绝俗,亦可看作词人所追求的某种美学境界。

参考资料:

1、(南宋)辛弃疾著,辛弃疾词 插图版,万卷出版公司,2009.06,第175页
2、郑小军编著,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01,第120页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杜叔高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探访辛弃疾,词人于是作此词来送别。

参考资料: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辛弃疾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第103页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您喜欢
赏析

送苏州李使君赴郡二绝句 其二

白居易白居易 〔唐代〕

馆娃宫深春日长,乌鹊桥高秋夜凉。风月不知人世变,奉君直似奉吴王。

赏析 注释 译文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牛希济牛希济 〔五代〕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赏析 注释 译文

更漏子·三十六宫秋夜水

欧阳炯欧阳炯 〔五代〕

三十六宫秋夜水,露华点滴高梧。丁丁玉漏咽铜壶,明月上金铺。
红线毯,博山炉,香风暗触流苏。羊车一去长青芜,镜尘鸾影孤。
赏析 注释 译文

生查子·富阳道中

毛滂毛滂 〔宋代〕

春晚出小城,落日行江岸。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
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行雨梦魂消,飞絮心情乱。
赏析 注释 译文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李煜李煜 〔五代〕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赏析 注释 译文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赏析

水调歌头(九日)

王质王质 〔唐代〕

云巘在空碧,天宇共高明。重阳易得风雨,今日不胜晴。天为两朝元老,付与四时佳节,不动一丝尘。香霭洗金戟,飞雾洒霓旌。
山鸣叶,江动石,总欢声。剑关玉垒千载,谁见此升平。细看尊前万蕊,相映眉间一点,黄气郁骎骎。江汉下淮海,都赖一长城。
赏析

相见欢(薄霜)

王质王质 〔唐代〕

霜花零落全稀。不成飞。寒水溶溶漾漾、软琉璃。
红未涌,青已露,白都晞。□□□□沙暖、戏凫鹥。
赏析

八声甘州

郑梦协郑梦协 〔宋代〕

大江流日夜,客心愁、不禁晚来风。把英雄□气,兴衰馀事,吹散无踪。但有山围故国,依旧夕阳中。直北神州路,几点飞鸿。
欲问周郎赤壁,叹沙沉断戟,烟锁艨艟。听波声如语,空乱荻花丛。甚云间、平安信少,到黄昏、偏映落霞红。莼鲈美,扁舟归去,相伴渔翁。
赏析

临江仙(落梅)

王炎王炎 〔宋代〕

雪片幻成肌骨,月华借与精神。一声羌笛怨黄昏。吹香飘缟袂,脱迹委红裙。
枝上青青结子,子中白白藏仁。那时别是一家春。劈泥尝煮酒,拂席卧清阴。
© 2023 好组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