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成皋铭

吕温 吕温〔唐代〕

  茫茫大野,万邦错峙。惟王守国,设险于此。呀谷成堑,崇颠若垒。势轶赤霄,气吞千里。洪河在下,太室旁倚。岗盘岭蹙,虎伏龙起。锁天中区,控地四鄙。出必由户,入则同轨。拒昏纳明,闭乱开理。

  昔在秦亡,雷雨晦冥。刘项分险,扼喉而争。汉飞镐京,羽斩东城。德有厚薄,此山无情。

  维唐初兴,时未大同。王于东征,烈火顺风。乘高建瓴,擒建系充。奄有天下,斯焉定功。

  二百年间,大朴既还。周道如砥,成皋不关。顺至则平,逆者惟艰。敢迹成败,勒铭巉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茫茫天下,众多诸侯国交相耸峙争胜。唯有周天子屹立不倒守护着国家,在成皋设置了险阻。大而深的山谷成了战壕,高耸的群山构筑了坚固的堡垒。气势盖过云霄,威势涵盖千里。山谷之下就是滚滚的黄河,边上偎依的是那嵩山。山丘与险峻的山岭聚拢于此,为藏龙卧虎之地。要想扼据中原,首先要控制四方边邑。成皋作为出入必经之门户,出入者必须遵循其法度。昏蒙而不明事理之人,当拒其出入,昭明通达之人,应准许其往来;城门的开闭关系着国家的治理和安宁,在动荡时期紧闭,治安时期敞开。

  昔日秦国覆灭之际,雷电交加,天地黯淡无光。秦亡之际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项羽分别驻扎在成皋天险两侧,死死把守着成皋险要的关隘,彼此争夺着控制权。汉王刘邦战胜后如龙飞天,进据长安为天子,楚霸王项羽战败后在东城自颈而亡。刘邦取胜,并非成皋关山对他有情,是由于德厚;项羽败死,并非关山对他无情,是由于德薄,成皋关并无好恶之情,兴实由德,险不足恃。

  维护唐初的兴盛,首先要实现天下统一太平。李世明率军东征,其雄浑气势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居高临下,犹如站在高屋脊上向下泼倒瓶水一般,势不可挡,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完全拥有天下,正是由此事而定下统一国家的功勋。

  自高祖武德元年至宪宗元和年间,人们的本性仍保持着朴素质朴的特征。唐政治清明,贡赋分配平均如同磨刀石一般,这使得成皋关都无需紧闭。政治清明,就天下太平;世浊逆乱,国家就会面临种种灾难。我怎敢试图去考察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与规律,并将它们铭刻在成皋峻岩上呢!

注释
成皋(gāo):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是洛阳东部屏障,交通要道、兵家重地。
万邦:众多诸侯国。
错峙(zhì):交相耸峙争胜。
设险:设置险阻。
呀谷:大而深的山谷。
堑(qiàn):深沟,战壕。
崇巅:高山。
垒:堡垒。
轶:超越。
赤霄:云霄。
洪河:大河,指黄河。
太室:山名。
蹙(cù):紧迫、聚拢。
中区:中原。
四鄙:四方边远地区。
户:门户。
轨:轨距,行动准则。
昏:昏昧者。
明:明智者。
闭乱:乱世关闭。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乱而关闭。
开理:治世开放。武德四年(621),天下定而开放。
晦冥:昏暗。
刘项:刘邦和项羽。《史记·项羽本纪》:“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跳,独与滕公与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诸将稍稍得出成皋从汉王。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
镐(gǎo)京:西周国都,在今陕西西安,此指长安。高祖都洛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人都关中,高祖是日驾人都关中。”
东城:县名,属九江郡,在今安徽定远。
大同:天下统一而太平。
王:秦王李世民。
东征:讨王世充。
烈火顺风:比喻气势之盛,如烈火乘着顺风,所向无敌。
乘高建瓴(lí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遏之势。
擒建系充:指当时割据军阀窦建德、王世充先后被擒。投降李世民之事。
奄有:完全拥有。
定功:平定天下的大功。
二百年间:自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宪宗元和(806~820年)年间。
大朴:本性。
砥:磨刀石,取其均平之义。
敢迹成败:意谓冒昧地考究历史的成败经验。
巉(chán)颜:峻峭不平的岩石。▲

创作背景

  吕温生活的中唐社会,经过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已经不复有往昔的繁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日趋尖锐。其中,王朝统治力量的衰微和藩镇割据势力的扩大,尤其严重地影响到唐朝的和平统一乃至生存发展。在这种情势下,作为永贞革新运动重要成员之一的作者写作此文,显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警示当世。

赏析

  古代铭文中多以歌功颂德为主,可取的很少,只有少数作品意存警戒,具有一定的价值。晋人张载的《剑阁铭》是其中成就突出的一篇。《文心雕龙·铭箴》称赞说:“唯张载《剑阁》,其才清采,迅足骏驳,后发前至,勒铭岷汉,得其宜矣。”而《成皋铭》,无论在文体的省净、辞采的鲜明或是语言的凝练、音韵的铿锵 方面,较之张载的《剑阁铭》都毫不逊色,甚至在文气充沛方面还略胜一筹,与《剑阁铭》堪称古代铭文中的双璧。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围绕着成皋天险这一中心层层有序地阐发出来的。开头一段总写成皋的形势,从它自然形势的异常险要和战略地位的至关重要,说明成皋天险关乎天下的兴亡治乱。第二段紧承上文,以历史上发生于此的楚汉相争为例,具体说明成皋确系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地,并从战争的结果总结出天险固然重要,“德厚”更为关键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德”对据有天下的决定作用。第三段由远及近,以唐开国之初于此平定天下、奠定基业的历史事实,进一步说明成皋天险关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并为中唐社会现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第四段借对有唐“二百年问”“成皋不关”历史的回顾和赞颂,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隐忧,并对企图拥兵自雄的逆乱者发出警告。最后点明作铭的目的在于让世人明鉴历史教训。

  这篇文献在艺术的层面上,巧妙地体现了铭文的特点,它不仅契合了以四字为句的格式,同时也巧妙地运用了押韵的手法,而且完全避免了形式整齐划一所带来的僵硬与呆板。全文的笔力雄浑有力,充满了强烈的气势,语言生动活泼,文采华美绝伦,可谓是铭文的典范之作。其中第一段描写成皋自然形势的文字,调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艺术手段,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得 成皋高峻奇险、蜿蜒起伏的风貌历历如绘,而且将这座天然要塞写得气势飞动,令人惊心动魄。再如以“雷雨晦冥”比喻秦亡动荡不安、天下大乱的形势,用“烈火顺风”形容唐军异常迅猛、不可阻挡的气势,都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也是此篇的一个特色。作者笔下的成皋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之物,而被赋予了生命,具有人的意志和感情。它宛如一个顶天立地、生龙活虎的巨人,“锁天”、“控地”,牢牢掌握着天下出入必经的门户,“拒昏纳明,闭乱开理”,主宰着历史的命运。不仅如此,作者还写到“德有厚薄,此山无情”,古“奄有天下,斯焉定功”,“顺至则平,逆者惟艰”,对它的公正无私、爱憎分明以及 文它统一天下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流露出一片赞佩之情。成皋的形象,如此庄严神圣,自然不仅仅是一座天然要塞,而俨然是人民意愿的象征。作者正是借成皋这一人格化了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倾向,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吕温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牧童逮狼

蒲松龄蒲松龄 〔清代〕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赏析 注释 译文

病梅馆记

龚自珍龚自珍 〔清代〕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赏析 注释 译文

人间词话七则

王国维王国维 〔近现代〕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赏析

【越调】小桃红

杨果杨果 〔元代〕

碧湖湖上采芙蓉,人影随波动。凉露沾衣翠绡重,月明中,画船不载凌波梦。都来一段,红幢翠盖,香尽满城风。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对花饮,到如今,西风吹断回文锦。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

玉箫声断凤凰楼,憔悴人别后。留得啼痕满罗袖,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

芡花菱叶满秋塘,水调谁家唱?帘卷南楼日初上,采秋香,画船稳去无风浪。为郎偏爱,莲花颜色,留作镜中妆。

锦城何处是西湖?杨柳楼前路。一曲莲歌碧云暮,可怜渠,画船不载离愁去。几番曾过,鸳鸯汀下,笑煞月儿孤。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采莲女

采莲湖上采莲娇,新月凌波小。记得相逢对花酌,那妖娆,殢人一笑千金少。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

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似。若比莲花更强似,那些儿,多情解怕风流事。淡妆浓抹,轻颦微笑,端的胜西施。

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兰舟问。此去长安路相近,恨刘晨,自从别后无音信。人间好处,诗筹酒令,不管翠眉颦。

赏析

【大石调】青杏子

关汉卿关汉卿 〔元代〕

离情

残月下西楼,觉微寒轻透衾裯。华胥一枕足弯跧觉,蓝桥路远,玉峰烟涨,银汉云收。

【幺】天付两风流,翻成南北悠悠,落花流水人何处?相思一点,离愁几许,撮上心头。

【荼蘼香】记得初相守,偶尔间因循成就,美满效绸缪。花朝月夜同宴赏,佳节须酬,到今一旦休。常言道好事天悭,美姻缘他娘间阻,生拆散鸾交凤友。

【幺】坐想行思,伤怀感旧,各辜负了星前月下深深咒。愿不损,愁不煞,神天还佑。他有日不测相逢,话别离情取一场消瘦。

【好观音煞】与怪友狂朋寻花柳,时复间和哄消愁。对着浪蕊浮花懒回首,怏怏归来,原不饮杯中酒。

【尾】对着盏半明不灭的孤灯双眉皱,冷清清没个人瞅,谁解春衫纽儿扣?

赏析

【南吕】阅金经 春游

鲜于必仁鲜于必仁 〔元代〕

飞絮粘蜂蜜,落花香燕泥,腻叶蟠云护锦机。宜,笙歌一派随。游人醉,半
竿红日低。
赏析 注释 译文

凭栏人·春情

徐再思徐再思 〔元代〕

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海棠开未开?粉郎来未来?
赏析 注释 译文

蝶恋花·几度凤楼同饮宴

冯延巳冯延巳 〔五代〕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咏雨

王夫之王夫之 〔明代〕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草偃云低渐合围

王国维王国维 〔近现代〕

草偃云低渐合围。雕弓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载禽归。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 2023 好组诗词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